桂东煎饼和嫂饭:舌尖上的乡愁 烟火里的岁月
2025-10-21 10:26:24          编辑:邓艳芳 | 作者:邓旭雄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88

在桂东这片充满人情味的土地上,饼和“嫂饭”不仅仅是一种食物,更是深深烙印在几代人记忆中的乡俗符号,承载着婚嫁喜庆的祝福与浓浓的年味。

上世纪80年代,是饼和“嫂饭”最风光的岁月。那时,桂东人但凡家里有喜事——尤其是娶媳妇,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忙碌起来,精心制作这两样特色食品。它们是喜宴过后,回赠给每位亲朋戚友不可或缺的、最具心意的伴手礼,是那个年代桂东喜宴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情感信物。

那么,何为桂东特色的饼和“嫂饭”?

饼由籼米制作而成。先将籼米淘洗浸泡一夜,加入适量清水磨成细腻的米浆。然后准备一个直径约40厘米的铁盆,盆内均匀抹上一层薄油防粘,舀入一定量米浆摊匀,上锅蒸熟。熟透后,用细小的工具沿盆边小心刮一圈,再将薄如蝉翼、柔韧光洁的饼完整揭下,摊放在竹席上晾晒。这看似简单的工序,却饱含着对米浆浓稠度、火候掌控与起饼手法的精准要求,是桂东人代代相传的饮食智慧结晶。

“嫂饭”由糯米制作而成。糯米淘洗浸泡一夜,沥干水份后上锅蒸熟。取适量糯米饭,放入直径约20厘米、高约2厘米的竹模具内,铺平压实。随后,在光滑桌面上轻轻推送竹模具,让糯米饭粒彼此紧密粘连又保留适当间隙,力度全凭经验拿捏——过紧则油炸时不易膨胀。脱模后,一个个圆润的“嫂饭”便躺在竹席上,等待阳光的洗礼。“嫂饭”的制作,是对糯米粘性与手劲的微妙平衡,成就了其独特的口感与形态。

在饼和“嫂饭”晾晒片刻后,桂东人便会用毛笔或筷子蘸取可食用的鲜红颜料,在其表面挥毫书写“喜”“寿”“花好月圆”“万事如意”“四季发达”等吉祥话语。阳光照耀下,这些红艳艳的祝福格外醒目,不仅增添了喜庆色彩,更将朴实的食物升华为承载美好祝愿的文化符号。

在桂东传统婚俗的核心环节——“过礼”(送礼)这天,煎好的饼和“嫂饭”迎来了最隆重的亮相。它们被满满当当地装入一担担箩筐,上面覆盖着象征吉祥的红纸,与其他丰厚聘礼(桂东话称“缸花”)一起,热热闹闹地挑往女方家中。沉甸甸的“缸花”担子里,饼和“嫂饭”不仅是饱腹的点心,更是男方诚意与对未来生活富足美满的庄重承诺,是当时桂东婚嫁礼俗中无可替代的重要象征。

随着生活日渐宽裕,接近90年代,饼”和嫂饭的角色悄然延伸。 即便不办喜事,许多桂东家庭也会在寒冬腊月制作它们,煎好后作为珍贵的年货储备。它们从婚庆的专属,走进了寻常人家的年节,成为冬日里不可或缺的温暖记忆和待客佳品。

家的味道,母爱的智慧。在我家,因兄弟姐妹众多,母亲总想方设法为我们增添些“零食”的乐趣。每年冬收过后,母亲便带领哥哥姐姐们一起动手制作。为了让食物更添喜气,母亲有时还会向走村串户的“货郎担”购买红、蓝、紫等食用色素,调制出五彩斑斓的饼,这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味蕾,更用色彩点亮了清贫岁月里的欢乐。

进入90年代,桂东许多家庭在春天会养上十几只“洋鸭”。待到寒冬腊月宰杀处理干净,用盐和沙姜粉里外细细涂抹,腌渍一周左右,再挂起晒成风味独特的“板鸭”。这自制的板鸭,又为饼赋予了新的灵魂。有时制作过程中,母亲看我们累了,便会从楼上与芥菜干一同珍藏的钵里,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小块珍贵的板鸭肉剁碎。将碎肉拌入米浆,蒸出的“板鸭饼”香气四溢,那浓郁的咸香滋味,至今想来仍令人垂涎,是贫寒岁月里母亲用智慧创造出的极致美味,饱含着深沉的母爱。

​大年初一早晨,吃完丰盛的早饭,玩耍片刻后,母亲总会把我们叫进屋里。她端上茶盘,里面盛着四个特意染红的煎饼和煎“嫂饭”,郑重地摆上桌,寓意着新一年的日子红红火火、吉祥如意。兄弟姐妹们穿着难得的新衣新鞋,围坐一起,品尝着这份带着阳光味道和油香的年节美味,那份简单而纯粹的满足感,至今难忘。母亲持家有道,多余的煎货会被仔细锁进楼上的仓柜,只在重要节庆、待客或我们实在馋嘴时,才慷慨取出分享。这一锁一取之间,锁住的是食物,锁不住的是那份对生活的珍重与期盼。

时光流转,习俗嬗变。进入公元2000年后,桂东人办喜事和筹备年货的方式悄然改变。曾经不可或缺的煎饼和煎“嫂饭”,渐渐退出了主流视野。生活节奏的加快、物质选择的极大丰富,让一些承载着深厚情感的乡村习俗慢慢沉淀为记忆。然而,那金黄酥脆的煎饼、那圆润香甜的“嫂饭”、那融入板鸭咸香的独特风味,连同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、喜宴上担挑“缸花”的热闹、以及年初一那抹象征希望的鲜红,早已化作桂东游子心中最温暖、最难以割舍的乡愁印记。它们是舌尖上的乡愁,是岁月长河里,关于家、关于传统、关于那份质朴人情味的永恒回响。

责编:邓艳芳

一审:李亚芬

二审:黄岸明

三审:扶后权

桂东要闻
桂东要闻
热点专题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